由于聽損聽覺統(tǒng)合訓練儀損失的不同,導致語言發(fā)展的不同程度的遲滯。因此,對聽損兒童進行科學的聽覺技巧訓練,對其語言發(fā)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從聽覺訓練的原理、實施方法和原則等方面對聽損兒童的聽覺訓練過程加以闡述。聽覺技巧訓練的目的是提供聽覺系統(tǒng)豐富多樣的刺激及不斷重復的信息,使聽損兒童能在其聽損條件下,發(fā)展出自己的聽覺技巧策略,以增進認知的概念的發(fā)展和語言的學習。聽覺技巧是由察覺、分辨、辨識、理解四個層次組成的。
一、察覺
聽覺統(tǒng)合訓練儀察覺是知道環(huán)境中聲音是否存在的能力。它會受到聽力損失程度的影響。它要求在安靜環(huán)境中,聽到我們給出的聲音,即表現出限制性行為——我們要求他表現的方式。如,聽到聲音舉手、串珠或拿出什么玩具等。這是聽損兒童聽覺技巧訓練(一下簡稱聽訓)的起始。它由易到難可有察覺語音,察覺任何語音。察覺語音的開始和結束,察覺五音,建立語音距離察覺聽力圖,分辨聲源六個層次。在訓練中,可根據學生的不同水平尋找不同的切入點。
需要注意的是,在這一階段的訓練中,培養(yǎng)聽損兒童聆聽語言的專注態(tài)度,是聽訓成功的關鍵。每個兒童都要有一個準備聽的態(tài)度:集中注意,將手放于耳邊,表示準備好了。用這個動作表示注意聽,另一只手放于桌上,不要亂動,這是一個良好的聽的開始。
另外,此階段訓練時,不能給兒童提供任何線索,如面部表情、眼神等。以免影響此項練習的準確度。同時,語音察覺的行為表現又會因為兒童聆聽時的注意力、音量、距離、噪音環(huán)境及目標音在句子中的位置等因素而表現不同的結果。因此,在訓練過程中,要注意避免以上幾種因素的不良影響。挑選安靜的環(huán)境及在孩子情緒好、精力充沛是進行。
二、分辨
聽覺統(tǒng)合訓練儀聽訓的第二個階段是分辨。這是區(qū)分聲音異同的能力。即區(qū)別兩個聲音“一樣”或“不一樣”即可。此階段可以進行聲音的異同、大小、高低的不同內容和難度的練習。
三、辨識
聽覺統(tǒng)合訓練儀識是指可以指出、說出、寫出聲音的名稱的能力。這個聲音最好是語音。用樂器、玩具只是一小段時間,一旦掌握規(guī)則,馬上用語音開始訓練。因為會辨聽語音才是聽覺訓練的最終目的。
在活動過程中,除非聽損兒童有“相同”或“不同”的概念,能正確回答兩音是否不同的問題。訓練者才能得知是否已經達到分辨的活動目標。否則訓練者就要以聽損兒童能否辨識來推斷其是否能分辨目標音的異同。大多數情況都是采用后者的方式。因此要小心的從聽損兒童的錯誤中去分析是分辨還是辨識。例如,當聽損兒童將紅色和黃色指認錯誤,訓練者就要清楚是ang和ong讓兒童無法聽辨導致認知錯誤,還是孩子尚未建立顏色名稱或是孩子記錯。如果是孩子在黃色和綠色組可以正確指認,那么孩子的問題明顯可知是ang和ong的分辨問題。
四、理解
這是聽訓的最后一個階段。它是運用語言知識了解聲音意義的能力。即用語言解釋聲音的內容。如,你叫什么名字?我叫xx。就可以理解為兒童已經理解了這個聲音。
理解語言訊息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必須要統(tǒng)整語法、語意、語音和語境等語言線索。它所包含的能力不只有聽覺技巧,還包含認知和思考的能力。因此活動設計都需要架構在兒童既有的認知和思考能力上。一旦某項聽覺技巧獲得,便可運用在認知的擴增和思考能力的提升上。
聽理解中分為段落理解、句子理解及字詞理解三個單元。當學生可以察覺六音時,便可以開始段落理解的課程了。課程的活動設計是從閉鎖式的聽取到開放式的聽取。在閉鎖式的聽取時,不論是辨識、回憶或理解的課程中,老師會提供幾個選項讓學生做選擇或給予提示。在開放式聽取時,則沒有任何提示。學生需要在對話中,只用聽的方式來討論主題,在句子理解單元,幫聽損兒童建立小單位的聽覺記憶長度和順序的能力中,為聽損兒童發(fā)展各類句型、語法的理解及初步的對答技巧,再運用句子理解單元習得的技巧,提升理解故事和短文的能力。最終發(fā)展出閱讀先備技巧,提升聽損兒童理解故事和短文的能力。
聽覺統(tǒng)合訓練儀需要注意的是,在訓練中,聽覺訓練是要和語言訓練同步開展的,兩者相輔相成。為了開發(fā)聽的潛能,而拋棄一些語言線索(手勢、表情等)是錯誤的做法。我們常以為手勢、表情會妨礙他們聽。其實這些也是一種語言的輔助。手勢越多的孩子,后來語言發(fā)展也會越好。這是一個整體發(fā)展的過程。要提供聽損者更多的語言線索去學習預測或了解語言,等孩子正確建立連接,在逐步減少線索。